天空

把文化成果寫在廣袤大地上——浙江開展文化特派員制度去九宮格見證讓美麗鄉村更和美_中國網

夏日悠悠,位于錢塘江畔的海寧市鹽官鎮祝會村來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們走走停停,將鄉村美景記錄于畫板之上。他們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來自浙江廣電集團的文化特派員孫小璞特意邀請他們來為村里設計墻繪,為鄉村增添一抹浪漫的藝術氣息。

這是活躍在之江大地上的文化特派員的一個縮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明確要求:“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浙江省緊扣時租場地全面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依托浙江豐富的文化人才和資源,從今年4月起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文化特派員制度。

如今,一大批像孫小璞這樣的“文特派”活躍在廣闊的浙江鄉村,讓優秀文化直達田間地頭、讓文化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惠及最基層的鄉親大眾。

村里來了文化特派員

到了紹興市濱海新區瀝海街道潭許村后,來自紹興市文化館的文化特派員陳祥平一路走訪、一路琢磨:如果以紹興地方傳統曲藝蓮花落形式推廣潭許村,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既能發揮自身特長,又能響應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找到發力方向后,她立即在潭許村開設了蓮花落課程,每周到村現場教學。消息一出,報名十分火爆,還吸引不少周邊村民參與。

“我和村干部共同摸排當地特色美食,精心編排音樂,為村里量身創作了一個專屬作品《潭許十寶》,用原創蓮花落來‘吆喝’當地美食,并制作成短視頻,在各新媒體平臺推出。”陳祥平說,大家學得十分開心,她的干勁也更足了。

當前,浙江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隨著物質生活日益富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村。

文化特派員制度應時應勢而生。今年4月,浙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文化特派員工作實施意見》,從省級宣傳文化系統單位,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高校和各類理論宣講、文化藝術協會等單位,以“講政治、有情懷,懂農村、愛農村”的標準開展文化特派員選拔。

文化特派員服務周期為兩年,將在所駐鄉鎮(街道)范圍內重點指導1個行政村,結對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或農村見證文化禮堂,承擔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品牌打造、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任務,并因地制宜謀劃研究一個文化項目。為了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還要求文化特派員每年駐鄉鎮(街道)100天左右,每個月至少赴基層指導服務1次。

“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實現好人民群眾文化權利。文化建設難點在農村,應切實加大對文化資源薄弱地區的投入,把重點放到農村去。”浙江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浙江累計選派省、市、縣(市、區)三級文化特派員1500余人,實現全省鄉鎮(街道)全覆蓋。

文化特派員制度一經推出,便得到社會廣泛關注,逐漸成為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聚會詞。嘉興市海鹽縣永興村村民顧惠琴說,這項制度直接關注農村、關心農民,很受大家歡迎。“只有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向奔‘富’,我們的鄉村才能更加和和美美”。

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如何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百姓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文化特派員就是打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最后一公里”的一座重要橋梁。他們活躍在鄉野大地、田間地頭,把文化注入鄉村,激活鄉土文化活力,壯大鄉村文化產業,與群眾共同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

——來一場惺惺相惜的雙向奔赴。在金華市武義縣熟溪街道溪里村的文化禮堂,高溫天氣里的村民們熱情不減。有的全神貫注地學習陶藝,有的精心制作竹編,還有的嘗試制作漆扇……來自浙江省非遺保護家教場地中心的文化特派員石小倩,最近在這里開辦了一系列非遺項目的體驗培訓課,村民的參與熱情遠超她的預期。

溪里村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婺州窯燒制技藝、古建筑群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整體相對零散。如何喚醒當地“沉睡”的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非遺品牌?這成了村民們多年來的困擾。

“除了非遺體驗培訓課,我們還在謀劃打造一個非遺展示館,把村里及周邊的各種非遺集中在里面展示。”石小倩說,展示館會開辟專門的展銷區、體驗區、直播區,線上線下相結合地分享文化故事、銷售非遺產品,提升村民收入。

文化特派員不是“單向度”式選派,而是雙向選擇基礎上的共同奔赴。在“選”上,由黨委宣傳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單位推薦、面談考察等程序,選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深厚的為民情懷、較強的專業素養和組織協調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指導鄉鎮(街道)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派”上,注重雙向性,文化特派員與派駐村先進行雙向選擇,再進行組織調配,基本實現了人員和地點的精準匹配。

——讓優秀文化成果入腦入心。“文化特派員在鄉村能發揮哪些作用?”這是文化特派員們奔赴基層后普遍面臨的問題。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者、鄉村文化資源挖掘者、高品質文化服務供給者……對于文化特派員來說,一個重要環節是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有收獲。

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來自浙江省社科聯規劃處的文化特派員胡逢陽牽頭開設的“村課20講”宣講課,一經推出便受到村民們的熱烈歡迎,場場爆滿。

“這是我為下姜村打造的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項目,以接地氣的方式傳播黨的理論與政策,增強群眾理解與認同。”胡逢陽說,他還發起成立了“嶺上草帽宣講團”,帶動一批青年在最基層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浙江農村改革好故事,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發展的“硬支撐”。

——借文化魅力助力鄉村振興。不久前,一場圖書交流捐贈儀式在舟山市嵊泗縣菜園鎮青沙村如約舉行。作為省級文化特派員派出單位,浙江古籍出版社向青沙村農家書屋捐贈了該社出版的150余冊老少咸宜的優質新書,大大豐富了海島群眾的文化供給。

青沙村是一個典型的海島漁村,身為浙江古籍出版社編輯的孫科鏤在村里經過調研后,決定將升級農家書屋作為文化特派員前期工作教學的重要抓手。

孫科鏤說,除了進一步豐富藏書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他還計劃打造一個地方文獻專架來展示收集整理的地方史料。“要寫好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這篇大文章,每個村子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厘清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這也正是我發揮所長,為基層文化建設出力的切入點。”

在溫嶺市石塘鎮里箬村,“當明清古宅遇見現代亞運攝影展”展出了200多幅亞運攝影作品,這是浙報集團視頻影像部記者朱海偉為村里帶來的第一道文化大餐;在寧波市鄞州區云龍鎮陳黃村,明年將舉辦全省首屆農民龍舟大賽,這是浙江省鄉村振興促進中心經濟師余滌非給村里帶回的第一個好消息;在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玉巖村,依托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南陽橋,將古廊橋設計成積木、拼圖等文創模型,這是浙江省委網信辦干部吳立浩為村里創設的第一款村禮……文化的“星星之火”正逐漸在浙江各地農村開花結果。

文明之花盛開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化特派員工作是一項探索創新性的工作,是浙江更好地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精神富有為著力點,推動“千萬工程”走深走實、助力省域現代化先行的一項創新制度和重大課題。

——加強制度建設擴大文化特派員成果。據了解,為了更好鞏固及擴大文化特派員成果,浙江構建了省市縣鄉四級協同、分級管理的管理體系。建立了服務保障機制,為文化特派員購買保險,屬地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服務,派出單位履行“后援團”職責,支持文化特派員開展工作。

浙江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文化特派員制會議室出租度,是浙江宣傳文化戰線強化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助于讓更多優秀文化人才到田間地頭去、到改革一線去,為推動基層文化建設提質擴面增效提供助力,為統籌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力量提供牽引,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造就人才提供平臺。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和文明創建機制。浙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最大的短板仍是在農村。盡管浙江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內容也不斷豐富,但鄉村老百姓享受到的文化服務和城市仍有不小差距,各具特點的文化人才分散在各地,難以形成合力。

身為文化特派員的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旭平說,文化特派員制度正是“對癥下藥”,針對短板和痛點,把派駐地的文化人才凝聚起來,把城市和鄉村的文化資源打通,挖掘和傳承好傳統鄉土文脈,不斷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和文明創建機制,讓全民共享新時代文化成果。

在衢州市作協副主席周華誠結對的衢州市常山縣輝埠鎮路里坑村,依然處處是火熱,但田間地頭悄悄彎下身子的水稻,似乎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豐收。

以文化之力助力鄉村振興,讓鄉村在文化滋潤下更顯活力。浙江,將再一次站在潮頭!(記者鄔煥慶 商意盈 許舜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