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

“薯光”照耀土乡大地——青海省互助县做强马铃薯产查覓包養價格业赋能乡村振兴_中国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素有“马铃薯之乡”之称,北依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以湟水河为界,得益于冷凉的气候环境和独特的生态土壤等条件,让这里成为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作为马铃薯生产大县,202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1.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1/4。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忆往昔,贫困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它曾经的“标签”。短短几年时间,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生态扶贫为助力、易地搬迁为突破、民生保障为依托的脱贫攻坚之路铺向了互助土乡每一处贫困角落。其中,马铃薯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近年来,互助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做优特色产业,做大特色品牌,做精产业链条,持续在马铃薯种植上做文章,努力实现马铃薯大县向马铃薯强县的跨越。

推进育种工作,紧紧攥牢“芯片”

一粒种子,一头连着增收,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为了让马铃薯种植有个好收成,互助县一代又一代科研育种工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就把育种工作作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包養展的引擎。1978年,该中心选育出“下寨65”马铃薯品种,1984年由国家相关部门审定至今,40多年过去,当地老百姓依然对该品种“情有独钟”。

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非常快,互助县同类品种最多也是十年就会被淘汰,唯独“下寨65”从正式审定命名到如今,从未被淘汰,这是啥原因?

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给出了答案:“这个品种有自己的优势,淀粉含量高、肉质甘沙、松软适口、薯香味足,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农民朋友的喜爱。”王贵全接着说:“但这个品种也有一定的弊端,与其他新品种相比产量低、个儿头小、商品率较低。”

面对好品种卖不上好价格的“窘境”,互助县马铃薯育种专家们决定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缺点、保留优点。确定方向后,互助县从甘肃省引进了品相好的高产品种,并和“下寨65”进行杂交、选育,包養網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检验检测,2022年,一个名为“互薯4号”的新品种成功登记。

“‘互薯4号’继承了‘下寨65’口感好的优点,也继承了新品种高产、品相好的优点,今年我们已经在县域内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王贵全介绍,除了“互薯4号”以外,互助县先后引进推广“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7个、稳定推广“下寨65”、研发“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系),下一步有望实现在不同生态地区种植不同品种。

以优质、高产为主的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是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互助县依靠独特的高原冷凉气候,加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力度,依托项目支撑,逐步改善脱毒种薯繁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马铃薯原种、良种的品质。逐步形成集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推广于一体的马铃薯种业发展体系。同时,依托青海省马铃薯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组建互助县马铃薯产业体系攻关团队,采取“科研+基地+公司(合作社)”的产业化种薯繁育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研发、推广优质高抗高产马铃薯品种。

掌握核心技术,在高产上做文章

在互助县微型薯雾培法繁育基地,记者看到温室的苗床上,一排排薯苗绿意盎然,揭开苗床下的幕布,雾气氤氲,白色的根系上挂满了直径1至3厘米左右的微型薯(原原种)。

“你瞧,这一根系上有30多个微型薯,与传统基质栽培技术相比,新技术平均单株结薯率达30至50粒,最高能达到80粒以上,是传统基质栽培的20多倍。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节省了人力。”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世安欣喜地介绍,“2023年,中心依托项目资金新建575平方米钢架日光温室及微型薯雾培繁育系统,引进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

据悉,该生产技术就是将一定配比的营养液,适时适量喷于马铃薯根基,使马铃薯植株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马铃薯微型薯高密度生长。这项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完善高原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全自动控制系统不用操心费力,而且结薯率高,可以边成熟边采摘。”刘世安说,通过微型薯雾培技术的应用,扩大了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规模、改进了生产技术、创新了马铃薯良种扩繁技术,为提高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包養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多年以前,我们县马铃薯平均亩产连2000公斤都达不到,如今全县马铃薯的平均亩产达到了2500公斤左右。产量的提高离不开各项技术的应用推广。”王贵全介绍,由于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很容易感染病毒,带病毒的马铃薯种子种到地里,产量、品质都会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末,互助县就开始研究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技术,随着马铃薯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所有品种进行脱毒,目前全县实现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98%,同时已拥有茎尖剥离、试管薯生产、试管苗切段快繁、病毒检测等先进技术,温网室微型薯无土栽培生产及种薯全程机械化、标准化包養網 花園生产、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薯光”照耀土乡,增收路更宽

过去的一年,对于互助县林川乡马家村新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世禄来说是辛苦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

“去年种的‘青薯九号’,可以轻松过万斤。曾经用来糊口的‘洋芋蛋’,成了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刘世禄说:“我们这里海拔接近3000米,曾经只能种青稞、燕麦等饲草料,如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可以种植马铃薯,随着品种、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增收不成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助县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薯光”照耀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身上。

西山乡是互助县马铃薯的主产区,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马铃薯已成为西山乡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马铃薯。据西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去年的测产情况和市场价格核算,2023年全乡总产量达8750万公斤,带动群众累计增收1亿多元。

马铃薯是“青字号”农产品的“代表”之一,是助农增收致富的“金豆豆”。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互助马铃薯“走出”青藏高原,香飘省内外。据了解,2023年,互助县种植马铃薯的面积达21.3万亩,其中全膜覆盖马铃薯种植17.2万亩,经农业农村部门在蔡家堡、西山、东山、五峰等乡镇测产,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最高亩产量达4100公斤,平均亩产达2706.4公斤,与常规裸地栽培马铃薯产量平均亩产2305.2公斤相比,亩增产401.2公斤,增产17.4%,覆膜后大薯率提高10%以上,商品率达68%,全县马铃包養薯平均产量2505.8公斤,马铃薯总产53.4万公斤,总产值达5.34亿元。

马铃薯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高效经济作物,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双重功能。近年来,互助县先后在马铃薯粉条加工、马铃薯衍生产品培育、早熟品种试种、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出实招,在提高马铃薯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想办法,结合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马铃薯产业链越做越长,群众致富增收的渠道越拓越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