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之為州,在嶺之上。”湖南郴州,古稱林邑,意為林中之城。這里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地帶,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崗丘交錯的地貌塑造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但也給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困擾。
困在何處?在于機械上不了山、農機入不了地。受先天條件限制,郴州不少田塊高低不平九宮格、窄小分散,農機難以施展身手,機械化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事實上,這也是我國南方丘陵山區普遍面臨的難題。數據顯示,丘陵山區省份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為5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
提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路在何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私密空間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3月,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再次指出,加快種業、農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一指示,方向清晰,路徑明確。近年來,郴州市著眼薄弱環節補短板,大力推進農機化提檔加速,闖過研發制造、市場競爭與推廣應用三道難關,走出了一條獨特路子。
見一域,觀全局。透過郴州這個地市樣本,或許我們可以一窺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之道私密空間。
攻研發關——
通關密碼:自主創新
丘陵山區農民種田,操心事不少。郴州市蘇仙區棲鳳渡鎮種糧大戶李華,用上大農機,卻碰到新問題,“我一直喜歡用輪式拖拉機,轉場很方便。但后來慢慢發現,輪式拖拉機機私密空間身重、轉彎半徑大,水田被壓成了深泥腳田,插秧機一進去就陷住了。”
“一年淺,兩年深,三年四年不好耕”。發現這一痛點,2012年,位于蘇仙區的湖南農夫機電有限公司研發了國內首臺輕型履帶拖拉機。履帶接地面積大,不易破壞土壤犁底層,相比傳統輪式拖拉機作業效率還提高了20%~30%。這款機型一經推出,便讓農夫機電打響了品牌,聲名遠揚。
丘陵山區地形條件復雜,對農機的需求差異很大。平原地區的機器在這里常常“水土不服”,而適合丘陵地區使用的小型農機,由于研發難、規模小、成本高、利潤薄,有實力的農機企業不愿涉足,小型企業又缺乏足夠實力,因此“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現象在丘陵山區長期存在。
外部引進的路子不好走,郴州選擇了苦練“內功”、本土研發。“我們把農機化發展作為糧食穩產保供和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將農機裝備列入全市現代化產業體系,爭資立項、引才引智,全力支持農機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研發丘陵山區適地機械。”郴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傅景龍介紹。
政策加持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如同一匹“黑馬”騰空出世后,農夫機電勁頭十足,接連攻克技術難關,還參與了我國機械行業標準《輕型履帶拖拉機通用技術條件》制定。農夫機電銷售總監劉彥誠介紹,他們聯合大專院校建立產學研聯盟,培養了一支50余人的專業科研隊伍,每年從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研發,設立重大項目獎、研發項目獎等,不斷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不同于農夫機電的異軍突起,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郴糧機”)扎根郴州已近60載,專注于糧食機械研制,擁有170多項國家專利,大米加工成套設備更是拿下了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坐穩行業領頭羊位置。
“老字號”之所以長青,同樣離不開創新。走進成品車間,一臺臺礱谷機、碾米機、拋光機整齊排列,令人目不暇接。郴糧機行政主管羅習保如數家珍:“我聚會們研發制造的立式雙輥碾米機和立式雙輥拋光機,最先采用‘多機輕碾’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代谷物烘干機采用‘三段兩面烘’技術,獲得發明專利,第三代‘低溫汗蒸式小樹屋’烘干機屬于全球首創。為了降低谷物儲存時的破損率,我們正在研究柔性入倉技術……”
丘陵山區對農機適應性、可靠性的要求,遠高于平原地區。相較大田農機,大米加工裝備的作業環境要好很多,但依然需要考慮品種差異、氣候條件。“同樣是大米,東北大米跟南方大米品性不一樣,機器工作的氣候條件也不一樣。我們針對各地情況,個性化調整產品參數,讓機器更適合當地環境。”郴糧機研發部部長羅曜說。
郴州農機裝備研發,吃準了“適合”二字。丘陵土地細碎、坡多坎多,就生產輕巧的履帶式拖拉機;南方氣候濕潤多雨,就不斷優化烘干機性能。由此,一大批瞄準生產痛點、實用好用的農機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農民生產遇到什么問題,農機產品就要去解決什么問題。依靠本土研發、自主創新,把適應性研究更透,把可靠性做得更強,‘郴字號’農機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郴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志祥說。
破市場關——
通關密碼:錯位深耕
在農機裝備制造領域,郴州并非“白手起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郴州鄉鎮作坊式的農機廠遍地開花,經過這些年的市場洗禮,一批企業憑借核心技術站穩了腳跟。目前,在郴糧機、農夫機電、田野智能3家龍頭企業引領下,郴州市規模以上農機制造企業有11家。
鄉鎮作坊發展到農機龍頭,秘訣何在?姚志祥認為,關鍵在于錯位深耕,“幾十年來,郴州農機企業找準自己的賽道,在各自細分領域深耕創新,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一步步做大做強。”
農機產得出,還要賣得動、推得開。丘陵山區以小型農機居多,技術門檻不高,容易被模仿、復制,導致市場上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研發-生產-收益-研發”的良性循環。
郴州農機既供本地也外銷全國,農夫機電首款輕型履帶式拖拉機面世后,即使獲得專利認證,也不可避免被這些問題困擾。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突破?“我們瞄準空白市場,堅持做國內首創產品、做差異化的產品,銷售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總是快人一步。”劉彥誠說。
從“能用”到“好用”,農機性能不斷優化,也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繼輕型履帶拖拉機后,農夫機電研發的橡膠履帶三角傳動技術,使農機重量更輕、爬坡過坎能力更強;攻克的差速轉向技術,讓農機實現原地360度旋轉,再小的田塊也能暢通無阻;研制的160馬力履帶拖拉機可馳騁大型農場,拓寬了作業場景,向北方農機傳統優勢市場進軍。農夫機電的履帶拖拉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4年超過66%。
在農業生產以煙稻輪作為主的桂陽縣,湖南田野現代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從本地起步,瞄準煙草耕種管收烤全鏈條機械化,研發播種機、培土機、剪葉機、烘烤設備等南方丘陵山區專用的煙草機械產品。
丘陵物產豐富,農機品種需求多樣,但單一機型的市場容量并不大,這讓不少農機制造企業望而卻步。以煙草機械為例,全國僅云、貴、川、湘少數幾個省份有需求,且只有少數企業服務這一領域。“雖然需求量不大,但需求也是實打實存在的,只要我們堅持做這件事,做得比別人更出色,就能脫穎而出。”田野智能公司工作人員蔣文勝說,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居湖南首位、全國前列。
深耕的賽道不變,但可以前后縱向拓展,郴州有意引導全市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向上下游延伸、往精深加工進軍。郴糧機在大米加工之外,向玉米、小麥、雜糧等領域拓展,農夫機電則實行履帶拖拉機整機和履帶系列機械底盤生產“兩條腿”走路。同時,郴州引導農機制造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向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爭取創新研發“揭榜掛帥”項目資金,支持農夫機電建立3條智能化生產線、郴糧機建設5G智慧工廠,新質生產力正為農機產業深度賦能。
當國內市場競爭充分、日益飽和之時,有的企業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海外。郴糧機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要有水稻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產品,國際市場占公司經營份額的20%左右,還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羅習保說。
過推廣關——
通關密碼:合作社培育
提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率,既要從生產力上想辦法,也要在生產關系上做文章。“農機大規模普及,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力支撐。”郴州市農機事務中心二級調研員陳積友認為,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難以負擔高昂的農機成本,通過合作社輻射帶動,可以讓更多農民特別是小農戶共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成果。
在京湘雄糧農機專業合作社里,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等各類機械一應俱全,高聳的烘干機頗具氣勢。合作社理事長王志雄回憶,這條烘干線去年幫助周邊村民挽回了巨大損失,“去年天氣有點兒特殊,收水稻的時候一直下雨。我們合作社挨個村地跑,把農戶的濕谷子收過來代烘代儲。以前沒有烘干機的時候,碰到這種情況,谷子只能放在家里發芽長霉。”
南方丘陵多雨,在如今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農機合作社提供的社會化服務,讓“靠天曬谷”這個“老大難”問題有了新解法。2023年,王志雄所在合作社烘干服務覆蓋面積達7000多畝。
在農機合作社的規模化帶動下,過去一些農機推廣應用的薄弱環節也取得明顯突破。水稻種植機械化一直是我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湖南也不例外。郴州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推廣水稻機插機拋,新購插秧機、拋秧機的省級補貼一分不少,還安排市級資金累加獎勵。政策利好,吸引了像盈收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開勇這樣的種田“老把式”,下定決心添置新“家伙”。
“如果用人工插秧,一天只能插三分地,而一臺插秧機能作業四五十畝,效率大不一樣。”李開勇細細盤算過后,陸續購置了6臺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兩年時間里,郴州水稻機種水平分享提升了9.3個百分點。
“雙搶”,南方稻區的特色農事。搶農時茬口,最怕的當屬機器趴窩。桂陽縣志成農機合作社負責人、“80后”新農人成浩說,大田作業環境復雜,農機故障率高,維修成本也高,成為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
“農機也要有自己的4S店。”郴州依托有實力的農機合作社,建設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維修中心,提高機具維修效率,解決機手作業的后顧之憂。
田塊分散、作業成本高,作業質量不過關、事后收費難,應急不及時、農機供不上……如何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組織效率、服務質量?安仁縣探索“農機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由村集體提供居間服務,將土地整村或整組全程托管給農機合作社,農民與合作社省心省力,村集體收取服務費,皆大共享會議室歡喜。
對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能力的挖掘,向著更深處、更廣處拓展。某種意義上說,郴州農機合作社不只是開展社會化服務的單一載體,而是聚合了農技推廣培訓、農機作業服務、農機維護檢修、糧食烘干加工多元功能的綜合平臺,向上承接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向下連接廣大小農戶,正成為郴州農機推廣的主戰場、提高農業機械化率的關鍵一招。目前,郴州發展農機合作社232家,作業覆蓋面達80%。
丘陵山區機械化的“先天不足”,有賴后天努力補齊。這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動提升的過程,也是農機、農田、農藝、農制系統融合的過程。如何找到管用的抓手以點帶面取得突破,郴州的探索已在路上。跨過三道坎,前方的風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