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

與“菌”同行,繪出鄉村振興幸福圖景_中去九宮格國網

初夏時節,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唐乃亥鄉下鹿圈村慶豐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里,一排排營養包整齊地擺放在地上,旁邊地里長出密密麻麻的羊肚菌撐起一把把“小傘”,空氣中彌漫著菌菇獨特的香味。

“年前試種了13個棚的羊肚菌,最近到了成熟期,我們今天主要來測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興海縣001號科技特派站成員介紹。

選取代表性田地、實地測距、現場采收、樣品稱重,在專家、農技人員的合作下,通過一系列專業科學測產,合作社試驗種植的羊肚菌每畝產量達到1130斤。優質高產,種植試驗成功,現場所有人無一不感到驚喜。

這其中,最高興的要屬李培德了。作為合作社理事長,羊肚菌的豐收意味著食用菌種植為村里的增收致富又添了一員“大將”。

“在專家和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平菇是第一個種植成功的食用菌種類,從去年開始村民已經學透技術自己種植,一個棚收入能達五六萬元,這是許多村民沒想到的,合作社1對1教學的72個大棚已經有20多個產生經濟效益,無論是自己租棚種植還是給種植大戶打工,都是村民能夠增收的保證。如今,羊小樹屋肚菌的成功無疑給我們吃了定心丸。食用菌種植就是村里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李培德告訴記者。

初嘗了平菇好效益的甜頭,讓下鹿圈村村民對食用菌種植充滿了信心,也提高了積極性。羊肚菌的試種成功,還有雞腿菇、雙孢菇的陸續探索,在配合科技人員的同時,村民們建廠房、學技術,食用菌種植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番創新的活力之景因何而起?

“我們村是搬遷村,2013年搬遷到此,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入股,每兩戶一個棚,共72個大棚。那時候,沒人指導、見識有限,就只能種蔬菜,而且基本都是自己吃一些賣一些,沒有規模,也不統一,經濟效益低。直到2022年,省上派來了科技特派員。”李培德打開了話匣子,“這些科技特派員都是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種食用菌的專家。一開始提出食用菌,我們這些農村人,除了平菇這種常見的,哪還聽說過羊肚菌、雞腿菇這些品種,所以都不是很相信。后來誰承想,這么冷的氣候還成了優勢時租。”

測土壤、分析氣象數據,在科技人員前期調研下,得出海拔3000多米、高原冷涼氣候讓下鹿圈村種植的食用菌能夠占據市場反季節銷售優勢的結論,“前期做了很多調研,也請了外省的土專家,提供了一些基礎設備,爭取了許多支持,為的就是讓食用菌產業在這里扎根,為老百姓增收致富提供可發展的渠道。”科技特派員王亞藝說到。至此,下鹿圈村開始了探索食用菌的種植道路。

如今,在科技人員的不斷助力下,李培德和村民們積極個人空間投身食用菌產業發展。“我最近經常在網上了解對接,羊肚菌不僅不愁賣,價錢還好。五月份內地氣溫逐漸升高后,咱們這邊依舊適合其生長,鮮貨每公斤240元。天氣最熱的時候,內地由于溫度高,無法種植羊肚菌,鮮貨每公斤價格可達360元,干貨每公斤能達到1700元,經濟效益比蔬菜高出幾倍。下一步,除了擴大羊肚菌的種植范圍,還要購買專業的烘干設備,為產業鏈的打造打好基礎。”李培德說。

從“零”到“一”,從無到有,從村集體經濟的上漲,到村民分紅的九宮格個人空間加,再到產業發展興旺,如今的下鹿圈村不僅吸引著在外務工村民回村發展,也為更多村民創造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下鹿圈村食用菌產業的火熱推進僅僅是青海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縮影,“全省食用菌產業已初步形成見證以西寧、海東等城郊為主,拓展至海南、海北、海西、果洛等地區的生產布局。”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劉得國介紹,近年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呈穩步增長態勢,食用菌生產逐步從個體散戶發展為工廠化生產,生產規模逐年擴大,食用菌產量也在逐年提升,為鄉村振興產業多元發展貢獻著力量。(記者 王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